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高考临近,正是考生调节情绪、有序备考的关键时期。然而,一些不法分子却忙着散布涉考虚假信息、贩卖制造焦虑,甚至实施诈骗、诱导作弊,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。6月4日,教育部发布2023高考预警信息,结合近年来一批典型案例,提醒考生和家长诚信考试,谨防受骗。
梳理这些反面典型,作弊手段真是五花八门。有人利用电子设备传输题目和答案,有人共同出资找“枪手”做试题,更有甚者,直接找大学生代替混入考场。然而,无论这些人如何绞尽脑汁、佯装镇定,都没能逃过监考人和执法者的火眼金睛。根据法律规定,在高考中,凡携带或使用考试作弊器材、资料的,向考生提供试题、答案的,都属于违法行为;对组织作弊的,则直接按“情节严重”行为定罪处罚。上述涉案人员无不自食恶果,比如,犯组织考试作弊罪的考生朱某某,被判有期徒刑三年,缓刑五年,并被处罚金6000元。
高考是监考最严的考试净土,监控手段也在逐年升级,怎么还有那么多人胆敢徇私舞弊?一方面,不法分子发布各种“包考上”、“包考过”、“真题揭秘”等虚假宣传文案,甚至利用科研单位、行业协会、学术教育机构等名义或形象作证明,想方设法迷惑应考者及其家长花高价跳火坑;另一方面,个别考生存在意志力薄弱、侥幸心理作祟、漠视考场规则的问题,妄图通过作弊、买题等歪门邪道来获取理想成绩。教育部在考前几天公布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严厉的处罚,再次彰显对作弊零容忍的鲜明态度,以此震慑不良商家,莫把高考作弊当生意;同时提醒考生家庭,莫以高考作弊赌明天。
有时间挖空心思想想怎么作弊,不如安静地复习一会儿要点知识;过硬的心理素质应该体现在应考的从容姿态上,而不是一意孤行去挑战监考的权威。作为当代抡才大典,高考关系无数学子的命运及其背后每一个家庭的利益,关系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大计。今年,全国考生报名人数1291万人,再创历史新高,给“平安高考”提出了更多挑战。从加强试卷安全保密工作,到强化人防、物防、技防等措施,高考组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,力求堵塞各种漏洞,谨防有损公平公正的乱象发生。守住考场防线、严抓考生作弊,不仅是对高考平稳秩序的维护,也是对国家选拔人才秩序的维护,不仅是对一批批诚信考生最大程度的保护,更是对教育公平、社会公平重要制度的有力捍卫。
高素质人才应该德才兼备,其中,德在首位,才在其次。选拔高素质人才的考场,一样视品德为第一要素,在此基础上再论成绩的高低。寒窗苦读十二载,今朝执笔济沧海。如果在高考考场都做不到严于律己,又谈什么拼搏理想,谈什么报效祖国?马上就要高考了,希望考生能轻装上阵,沉着应考,做个高考反诈的高手,在书写高考考卷的同时,也答好遵守考场纪律这道人生大题。(辛音)
标签:
Copyright @ 2015-2018 亚洲it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