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以港珠澳大桥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广东南音新唱《同心结》在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开幕式上演,优美的粤曲旋律和特有的岭南韵味让现场观众赞叹不已,“粤曲好听,富有感染力”。
《同心结》是“广州出品”的群众文艺精品节目,曾荣获第十九届“群星奖”。近年来,广州市文化馆中心团队、创排基地坚守文化育民、文化惠民的理念,创作出一批群众文化优秀作品,在国家级、省市大赛中屡获殊荣。主题教育开展以来,广州市文化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,坚持以文化人、以文培元,以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推动文旅融合发展,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。
《同心结》五六月份就有十几场惠民演出
(资料图)
6月9日在武汉举行的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开幕式上,萧诗琳、吴思拓、莫倩雯等青年粤曲传承人演绎的一场南音新唱《同心结》令众多观众感受到传统曲艺的新意蕴。《同心结》以大湾区特有的曲艺形式——广东南音,融合粤语的艺术魅力,表达了人民对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憧憬与期盼,有演、有弹、有唱,韵味十足。
“这次来到武汉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,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名家大腕同台演出,我们收获满满。”接受记者连线采访时,节目主演萧诗琳透露,从获得“群星奖”到今年6月中旬,《同心结》至少演出50多场,“光五、六月份都有十几场的惠民演出,跟广州、深圳、珠海等地的市民见面。不少市民反馈说,粤曲很棒,舞台画面很漂亮,不愧是拿了‘群星奖’的作品。”
在跟市民朋友见面的过程中,《同心结》也在不断打磨提升。《同心结》主创之一、国家一级演员陈玲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《同心结》获奖后,我们也一直在抓作品的艺术质量,提升演员的艺术素养、唱腔技巧和表演情感。希望她们用最好的艺术表现力,为老百姓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。”
岭南曲艺传习所坚持出新作育新人
以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作品《同心结》的获奖演员和主创人员为基本班底,2022年12月,岭南曲艺传习所成立暨授牌仪式在广州市文化馆举行。
从艺46年,陈玲玉一直注重传承培育接班人。“退休以后我是退而不休,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。”陈玲玉透露,自己退休后受邀担任岭南曲艺传习所艺术总监,这支新成立的广州市文化馆中心团队,专注于粤曲、广东南音等艺术形式,以创新、传承、发展、研习、普及为目标,致力于弘扬优秀岭南文化。
“传习所每年都要出新作。”陈玲玉告诉记者,今年的作品已经有了雏形,“争取在9月份就把这个作品做出来,希望它是一个弹唱或者表演唱的形式。此外我们今年还要做一台晚会,明年还要准备参加全国的大赛。”
“粤曲所面向的不应只是老年人群体,应该吸引更多对粤曲,甚至是曲艺感兴趣的年轻人。”陈玲玉期望传习所能在传承优秀传统艺术的同时,主动创新,融入更多的时尚元素,让粤曲、南音更加“好听、好看”,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,“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文化惠民活动,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深入到民间。”
优秀的群文团队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
除了岭南曲艺传习所,广州群文界还有多支久负盛名的团队——广州合唱团近几年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佳绩,对群众合唱事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;成立超过18年的广州民族乐团不断促进民族音乐在群众中的推广和普及;广州市文化馆少儿语言艺术团培养了一批具有语言、音乐、舞蹈、曲艺等表演特长的优秀少儿人才;广州文化交响乐团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欣赏高雅艺术……
上攀艺术高峰,下为基层服务。优秀的群众文艺团队,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力军,是群众文艺创作的核心力量,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鲜活名片。今年,广州正在开展“创演之星”示范性优秀文艺团队发展计划,这是“群星工程——广州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项目”重要内容之一。项目以规范全市群众文艺团队管理、推动全市群众文艺团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,以引导、扶持、推广群众文艺团队为中心,培育广州特色优质群文品牌。
未来,广州将继续加大群众文艺团队的培育扶持力度,让更多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、展示者、欣赏者、分享者,提升花城人民的文化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文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:莫斯其格广州日报·新花城编辑:吴一钒
标签:
Copyright @ 2015-2018 亚洲it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